3月15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交流会暨江苏土木工程大讲堂在我校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陈湘生、梁文灏、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质安处处长汪志强、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王华、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委会主任张大春、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委会秘书长卢红标、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刚、徐州市城乡建设局副调研员杨建勇、我校副校长宋农村、殷惠光、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明勇、总经理张昌伟、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军、徐州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朱步及相关企业代表、土木工程学院相关教师共300余人参加会议。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王华主持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副校长宋农村代表徐州工程学院党委、行政,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我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有效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发展,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全面推动和提高我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上午的技术交流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依次就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及实践应用等内容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张大春主任作了题为《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及实践》的报告;张昌伟总经理作了题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技术在徐州地铁中的应用》的报告;刘加平教授作了题为《地下车站抗裂防渗新技术》的报告。三位专家和与会代表们分享了各自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下午的土木工程大讲堂由缪昌文和陈湘生两位院士作主题报告。缪昌文院士报告的题目是《水泥混凝土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缪院士的报告高屋建瓴,从新型胶凝材料、矿物外加剂、减水剂、增韧材料及绿色可持续-再生骨料与混凝土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水泥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缪昌文院士建议重点开展绿色化、高性能化硅酸盐水泥的研究,同时探讨数值模拟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的可行性,积极鼓励新型胶凝材料的快速发展,大力引导混凝土功能材料的原创性研究,并且积极推进混凝土的绿色可持续化。陈湘生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地铁建设与城市空间的协同》。陈院士的报告立意高远,从统一规划原则、统一设计原则、统一规划与设计要素、地铁域地下空间功能、地铁域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了地铁域土地资源利用技术途径。陈湘生院士指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秉从窄自己、宽他人的境界,并留有一定的弹性,建议进一步建立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施工指南和质量控制标准。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及代表参观了徐州轨道2号线12标市政府站施工现场和徐州工程学院建筑结构实验室。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我校土建类学科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促进了专业的快速发展。与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参会单位深化校企合作,为我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校外导师师资注入了新力量,同时新增一批与我院人才培养定位高度契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二是明确了学科的发展方向。会议上,院士、专家对土木工程领域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的深入解读,一方面使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发展趋势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学科前沿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我校建筑安全省重点建设学科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拓宽了新路径;三是提升了平台建设水平,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会议期间,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就开展科研合作,共建科研成果转移中心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与相关建筑业企业就共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实现成果转化等进行深入交流,收到良好效果。
(土木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