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华】丛继念:绘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工笔画”

来源:发展规划处文字:浙江校友会图片:编辑:时间:2025-10-16浏览:10

从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精密演算,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广阔舞台,徐州工程学院86级物理系校友、浙江大学ERA生态产业联盟秘书长丛继念,始终以“摆渡人”的姿态穿梭其间——他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打通学术与市场的壁垒,用三十余年的实践印证着:真正的创新者,永远是“于无路处踏新径,于有界中破藩篱”的先行者。

物理思维破题:让创新理论扎根产业土壤

“致广大而尽精微”,走进丛继念的办公室,墙上一幅特殊的地图格外醒目。图中六十余个“战旗”标记星罗棋布,从北大荒的黑土沃野延伸至杭州湾的科创走廊,从保税区的货架展台覆盖到数字贸易的云端平台,每一个标记背后,都是他深度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母校物理系的训练,教会我的不仅是公式定理,更是在复杂系统中找准关键变量的思维方法。”丛继念说。正是这份思维积淀,让他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摸索出“创新链聚合、产业链分工、价值链催化”的独特模式——这套模式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方法论”。在《北大荒“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丛继念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接地气”的调研:三个月时间里,他们足迹遍布北大荒二十余个农场、工厂、医院及相关部门,与一线农户、技术人员、管理者深入交流,最终将“三链协同”理论转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为筑牢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了扎实的规划支撑。

“六维赋能”解题:让“中国造”迸发新活力

“以前小龙虾论斤称,现在按个卖,这变化是丛秘书长带来的新想法给的!”提及“帝王小龙虾”的转型,当地养殖户至今记忆犹新。而在丛继念看来,这只是“六维赋能”理念落地的一个缩影。“产业振兴不是单点突破,得靠品牌、科技、金融、市场、人才、数智‘六驾马车’齐头并进,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丛继念常对链主企业负责人说的话。如今,这套“六维赋能”方法论已催生出数百个市场认可的“爆款产品”,其中既有百年老字号通过品牌重塑、技术升级实现“蝶变”,也有“智慧移宿空间太空舱”这样的创新产品横空出世,生动诠释着“创新思维落地即生金”的道理。

信用体系筑基:为品牌出海打造“通行证”

在浙江杭州,“信用浙品”标准化体系正成为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信用护照”。作为该体系建设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丛继念对“信用”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信用,好产品不能只靠‘吆喝’,得让‘信用’替它说话。我们要把这个长三角信用创新案例的经验推广开,让更多‘中国智造’带着‘信用身份证’出海。” 丛继念说。这份对“信用”的执着,源于他多年跨领域工作的观察与思考。从开发区建设到综保区运营,从金融生态构建到科技创新生态培育,丛继念始终认为,诚信是比技术、资金更长久的竞争力。如今,“信用浙品”已不只是一套产品评价标准,更成为驱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数字贸易拓路:重构全球贸易新生态

当“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多数人的讨论阶段时,丛继念已率先拿起“画笔”,在“中国数字贸易港”的蓝图上落下第一笔。作为这一构想的首倡者,他的视野始终聚焦未来,“数字贸易不是简单把线下生意搬到网上,而是要打破物理空间、地域界限,重构一套全球贸易新生态。” 在他的规划中,这座“数字贸易港”将成为连接中国制造能力与全球市场需求的“智能枢纽”——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让中国企业更高效地“走出去”,也让全球消费者更便捷地享受到中国优质产品。业内人士评价,丛继念身上兼具物理学者的严谨、战略家的远见与实践家的硬朗,总能将抽象的创新理念转化为可落地、见实效的具体方案。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三十余载初心不变

回望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丛继念说,自己最大的成就感,来自那些扎根大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我们这代人,最幸运的就是能把所学知识用在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截至目前,他已先后主持《北大荒“十四五”规划》《主题型园区的瓶颈与突破》《“信用浙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各类课题30余项,主导开发区建设、保税区运营、特色小镇培育、企业孵化、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港搭建等重点合作项目60余个。 如今,身为区域发展高级智库专家的丛继念,依然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他频繁奔波于产学研合作一线,办公室地图上的“战旗”标记仍在不断增加。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要攀登的山峰。”这是他常对年轻同事说的话,也是他三十余载创新之路的生动注脚。


学校要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