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不只是一种身份,也不只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使命。其基本属性是对黑暗不妥协,对生活不献媚。”这句入选“2005年度中国十大经典语录”的文字,其后缀为——“来自农村的江苏‘80后’诗人风来满袖在自己的生活费一天只保持在两三元钱的情况下,依靠稿费资助了十余名贫困学生,面对采访时如是说。”
诗人风来满袖原名徐志东,是我校2001级中文专业校友。上述语录,最初载于徐志东在校期间出版的诗集《像野草一样不能自拔》跋文。当我们感动于这份诗人良知与文人风骨时,蕴藏在背后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美好事迹也浮现眼前。
从2003年坚持捐资助学以来,徐志东通过捐钱捐物帮扶过的贫困学子已逾千人;从2007年坚持捐智助学以来,徐志东通过公益讲学惠泽过的听众已逾万人。因其安贫乐道,他被熟知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徐州颜回”;因其乐善好施,被熟悉他的师友戏谑地称为“徐州孟尝君”;因其矢志流布“大美、博爱、真自由”的风范以及对徐志摩孜孜以求的研究,被文坛戏称为“青年徐志摩”;因其日常秉持“仁爱、真诚、慈悲”的情操以及对传统文化不懈的弘扬,被学界戏称为“徐州王阳明”……
此番别样的人生,或许正如徐志东在为清华大学学子讲学时,所自我阐述的那样——“那美好的理想我已树立了,当践行的责任我已尽力了,所信奉的道义我已坚守了。十六岁迄今,我大抵只做了三件事:诚意正心,以求文道合一;修身养性,以求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以求天人合一。”
文道合一:以诗人胸襟袚除苦难
作为诗人,徐志东著有诗集《像野草一样不能自拔》《落满灰尘的壁画》,译有诗集《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生灵的府邸》等。徐志东正式踏上写诗之路,尚且要从中学遇到诗人徐志摩开始。
命运自有天意,因为诗歌与血脉的双重缘分,徐志东在遇到徐志摩伊始,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高二那年,徐志东已有手抄本个人诗集流传于校园,此际语文老师胡维中先生向他推荐了徐志摩。当天中午,他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册冯亦同先生所著的《徐志摩》,开始了自己自觉阅读生涯,这一情缘开启了徐志东与徐志摩的隔空文化凝视。
于徐志东而言,徐志摩的一生允称得体而不偏激,崇尚理性;高尚而不阴暗,反对愚昧;慷慨而不小器,乐于施舍。受徐志摩等先贤影响,徐志东从2003年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力所能及地帮扶家境困难的贫困学生。
2003年底,尚在求学的徐志东,来到徐州市第十八中学实习,担任初一年级语文实习老师,期间无意从报纸看到该中学的一位初二女生家庭惨遭变故,饱受生活磨难的徐志东遂于当天放学之后,邀约一起实习的大学好友前往该女生家中予以探望。
限于自身能力,当时徐志东对该家庭的困境,爱莫能助,只能尽些绵薄之力。数月之后,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为此还向媒体求助,呼吁社会对该女生家庭加以援助。此后,走上社会的徐志东,越发接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与家庭,每次都力所能及地给予热心帮助。
对于贫苦家庭,徐志东会优先选择帮助家有学子的那些,他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对于弱者,他优先帮助那些家境困难但奋发进取的学子。他坚信这些学子感知这些温暖之后,来日学有所成之后,也会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之人,成为一名仁者。爱心传承之下,纵使千百年之后,他的这份善举,依旧会留存人间——徐志东称之为,爱所孳息的利润!
在这一情操的引领下,在徐州市妇联的公益活动中,有徐志东的身影;在媒体倡议的爱心活动中,有徐志东的身影;在心缘志愿者协会的慈善中,有徐志东的身影;在社会各类爱心捐款中,有徐志东的身影;在为中西部贫困学校捐助活动中,有徐志东的身影……
知行合一:以学人胸臆彰显德行
作为学人,徐志东著有学术著作《父母规:四书五经中的教子良方》《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徐志东漫话徐志摩》等;编有《远山:徐志摩佚作集》《在康河的柔波里:国际视野下的徐志摩》等。在捐资助学而外,徐志东从2007年一直坚持捐智助学,坚持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公益讲学,徐志东视此举为对学人胸臆的一种隐性彰显。
在开始捐资助学数年之后,徐志东经常面对超出自己帮扶能力的一些学子的贫困家境,久而久之,他便在心底思索如何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里,尽量多地去帮助他人。随即,他在坚持捐智助学而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为社会各界义务讲学,并在全国率先提倡“捐智助学”这一公益活动形式,呼吁知识分子走出书斋,为改善社会文明而无私奉献自身力量。
身为书生,传统士大夫身上所栖居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时刻在徐志东的内心蛰伏着。他用孱弱之身承继着“复苏道统之根,复兴文化之本”的书生使命。
期间,徐志东捐智助学行进的足迹,一直行进于全国诸多高校、中学、小学、机关、企业、组织等场所。面向清华北大的学子讲,面向学校的老师们讲,面向政府机关的领导讲,面向商界的企业家们讲,面向寺庙出家僧人与居士讲……
目前,他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以及教育部教育资源与技术发展中心导师,针对中小学生学习难题首创“古法作文”。其课被家长誉为“全国最好的作文课之一”,其人被学生誉为“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其事被教育界誉为“以一己之力革新了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法”。
在讲学过程中,徐志东以经典为堂奥,良知为根基,仁义为门径,道德为藩篱,始终奉信“终身之师,不囿于课堂;毕生所学,首先在善念”。引导大家突破知识的局限,将学问化到生命的中去,从而化育出善念,进而教育出仁者。
天人合一:以文人胸怀参悟生命
作为文人,徐志东著有散文集《续爱眉小札》《爱梅小札:与林和靖先生书》等。如何将文章写在纸面上,更写在地面上,一直是徐志东作为文人所凝思的人生奥义。
近年来,徐志东在个人学术研究而外,一直致力于服务社会公益事业。长期应邀至全国各大高校、书院、企业等单位讲授传统文化与中外文明,并且将讲课报酬分文不留,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子或捐赠慈善机构,这何妨视为徐志东予以安身立命的博达胸怀。
自结缘徐志摩先生以来,徐志东一直致力于践行与弘扬诗人的赤子情怀。为此,他创办了公益性质的“徐志摩图书馆”,庖制了的“徐志摩宴”,设立了“徐志摩讲坛” ,组织了“徐志摩学术论坛”,举办了徐志摩诗歌专题朗诵会,成立了“徐志摩翻译奖”,探访了诗人海宁、上海、徐州、济南等地的故居与遗踪,并多次开设讲座宣扬徐志摩崇高的内心情怀,匡正世人对诗人的误解与偏见。2014年6月,徐志东个人出资举办了中国(徐州)首届徐志摩文化节。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东创办的徐志摩图书馆,是世界首座兼具情书收藏与研究的公益图书馆。馆内藏有徐志摩、新月派、情书等专题图书一万余册,电子文献十万余份,为目前全球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徐志摩文献收藏机构。开馆以来,馆藏文献曾于杭州、上海、广州、清远、抚州、海宁等地巡展,与海宁徐志摩研究会、杭州徐志摩纪念馆、济南徐志摩研究会、广州鲁迅纪念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单位形成了密切的学术交流。
在徐州市图书馆、徐州诗歌图书馆、匠孜咖啡等爱心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徐志摩图书馆在主馆之外,相继设立了城市书房分馆、新月社分馆、新城区分馆,由徐志东捐献私人藏书不仅供社会大众免费借阅也为全国各地学者免费提供学术文献,并适时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沙龙、文献展览等活动。
贤慕颜子渊,德配孟尝君。作为文人,徐志东觉得,研究屈原却过于阿谀逢迎,研究陶潜却过于蝇营狗苟,研究鲁迅却过于趋炎附势,则是对学术精神最深的忤逆!他因为信奉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人生信条,为人情冷暖而捐资助学,为世事澄明而捐智助学,这行吟的人生,序言是“博爱”,正文是“大美”,后记是“真自由”。
在徐志东心底,文人理应与天地同参——在形象上,顶天立地;在智慧上,通天彻地;在格局上,蟠天际地;在境界上,欢天喜地;在德行上,感天动地……在徐志东看来,藏书于阁不如藏书于身,藏书于身不如藏书于心,藏书于心不如藏书于天下,藏书于天下不如藏书于万世。书生理当走出馆阁,澡身浴心,心怀天下,下启后世。
作为诗人,徐志东诚意正心,以求文道合一;作为学人,修身养性,以求知行合一;作为文人,徐志东格物致知,以求天人合一。作为我校校友,徐志东从坚持捐资助学到坚持捐智助学,从追求文道合一到追求知行合一,从追求知行合一到追求天人合一,这既是我校传道授业的成果之一,也是我校教书育人的导向之一。
2015年,徐志东曾因“孝亲敬老”当选“2014感动徐州十大人物”。从入选“2005年度中国十大经典语录”到当选“2014感动徐州十大人物”,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徐志东的文道合一,而且可以窥见徐志东的知行合一。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徐志东——是一个诗人,是一个学人,是一个文人,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