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全校各级团组织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团委第十一届大手小手支教团接棒启程,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小侯中学开展为期近1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等青少年度过一个安全无虞、快乐充盈、收获满满的七彩假期。同时,支教团分3组深入周边11户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细谈孩子的学习习惯、家庭日常、反馈课堂表现,并关切祖辈身体状况,相关工作被《河南日报》报道。校青协“星火燎原队”今年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暑期伊始,他们走进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远扬双语学校,为当地学子与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注入别样活力。活动紧扣“星火传承,精神永耀”主题,从“铀的‘三生三世’”切入,用通俗语言解读铀的物理特性与科学奥秘,以历史影像还原铀在“两弹一星”研制中的关键作用,借科研先辈的奋斗故事展现铀背后的家国情怀。宣讲为孩子们点燃了红色记忆与科学向往的火种。
信息工程学院“耕读青春”全民阅读实践团赴邳州市议堂镇潘庄村,以“耕读传家润乡土,青春建功助振兴”为主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青春书屋”,针对留守儿童与务工子女开展“阅读+耕种”融合活动。活动中,志愿者通过“一对一伴读”“田间阅读课”等形式,将书本知识与田间实景结合,让农耕知识更易理解。针对务工子女周末返乡特点,支教团组织“我的耕读故事”分享会。孩子们轮流走上讲台,将书本知识与家庭农耕实践娓娓道来。志愿者建立线上交流群,周末发布阅读任务和农耕知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扩大了活动覆盖面,创新了全民阅读推广路径,提升了儿童阅读时长,更方便务工子女持续参与到“耕读”活动中来,促进家庭组建阅读互助群。
师范学院“苏韵乡音行”实践团深入苏锡常吴语区、苏北江淮官话区,以青年视角探寻方言文化传承新路径。团队创新采用“三步走”实践模式:一是“寻声记·方言田野纪实”,通过走访调研、音视频记录,形成鲜活方言档案;二是“绘语集·方言语料新解”,运用数字化插画、拟人化形象打造电子语料图鉴;三是“声浪计划·方言创意焕新”,线上推出微短剧、表情包等新媒体产品,线下开设“方言童趣课堂”,以趣味互动推动方言传播。从田野到课堂,从记录到创新,实践团以青春智慧赋能方言保护,为传承地域文化注入新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文学院“青春拾光”实践团奔赴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开展“手绘乡村”主题墙绘志愿服务。在柳泉镇北村与饶山村,团队凭借专业特长,以创意为引领,顶着酷暑,用青春活力创作。他们以蓝绿为主色调,完成了“彭城七里”文化、徐州民俗小吃、乡村产业特色等主题墙绘,为夏日乡村添清凉,彰显乡村振兴精神。此外,该团队在柳泉镇文化站,通过历史图志与实物档案,了解当地千年文化遗存与民俗传承,参观“三十八孔桥”和西堡烈士陵园。相关活动被“学习强国”徐州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等媒体报道。
物理与新能源学院“石榴籽同心队”扎根常州城西回民村,探索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团队聚焦“文化寻脉”与“数字塑形”:深入挖掘回汉交融历史底蕴,精准诊断农旅项目“本土认知缺失”痛点。依托数字新媒介,团队创新性策划主题内容,生动演绎村落历史纵深与产业活力,有效引发外界共鸣与探索热情。实践团以青年智慧和数字技术架设传播桥梁,激活乡村文旅潜能,开辟技术赋能乡村故事的新路径,彰显当代青年的创新传播担当。
数学与统计学院“周编一”计划团队的志愿者们再次出发,奔赴睢宁县岚山镇“宏慈之家”教育基地,以“编织梦想,程就未来”为主题,为乡村儿童开展为期7天的编程公益教学。活动中,志愿者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编程知识,采用统一授课与“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将编程知识与动画相结合,吸引孩子的编程兴趣,引领孩子独立编写代码,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相关活动被“科创中国”报道。
管理工程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于7月21日至25日,走进江苏省厉庄高级中学,开展“传承王杰精神,绽放时代光芒”主题宣讲实践活动。今年是王杰烈士牺牲60周年,实践团成员李松佐借用珍贵影像重现了王杰为保护战友扑向炸点的壮举,号召同学们学习王杰烈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互动环节,“精神传承卡”写满感悟,高三学生张思埼写下:“‘两不怕’精神将激励我们在学习上攻坚克难,在民族复兴征程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校稿:李咏
一审:郝景亚
二审:刘连启
终审:李玲